《半生缘》读后感

今天已经是回来的第四天了,在家这几天也没有做什么具体的事,学习效率也不高,每次回来还会有短时间的“适应期”。这几天,闲着就在手机上看《半生缘》,源是期末考试期间朋友推荐的。

张爱玲的书高中时期我看的还算比较多,总让我感到一丝悲凉和人性的复杂。而如今,看完《半生缘》,其实并没有特别大的感触,在读的时候确确实实也能感到某些人物的可悲,但仿佛已经麻木了似的,我依然能够共情,但却远没有高中时期第一次读《活着》的时候的那种触动,也不再有那种久久不能平复的心绪。

每每看到曼帧的母亲封建的发言和懦弱自私的行为,我却恨她不起来,我看到的仿佛更多的是那样的时代和环境对女性的“压迫”,看到的是不只是“顾太太”这样一位女性角色,而是这样的一个群体。我像一个冷眼的旁观者,观察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群体,带入的个人情感远不及从前读这类书。

对于曼璐,我敬佩她为了家人去做舞女,但她后来对不起曼帧的事却也让我恨不起来,有太多太多的因素造就了她们的不幸,又怎能怪她?我现在相信一个人的世俗的成功有大部分的因素都是“运气”,环境,智力,时代……,那么一个人的不幸大抵也是如此吧,“她们”又怎能算得上“坏人”呢?

结合那个时期的中国时代背景以及人物的阶层,书中每个人的命运仿佛不那么难以理解,偶然和必然交织着。

我感到迷惑的反倒是最后一幕,时隔多年,经历过这么多事情,当曼帧和世钧再次相见,两人心里还是深深爱着对方,拥抱,亲吻,心里都在为对方着想。这样的爱情,让我觉得如此可贵,但又如此遥远。可能有一部分是如今网络的影响,也有一部分是“女权”正在兴起,男女关系在今天好像成为了一个社会焦点问题,这样的“爱情”放在我现在的观念里好像是天方夜谭。虽然心底仍然相信爱情,但这样一看,我却很矛盾,我相信的是哪种爱情?是陪伴,是利益共同体,还是新鲜感?

哎,说到底读书的时候思绪还是偏向于自己平时关注得多的东西,例如“男女关系”,想来,上了大学之后确实这个问题想的有点多了,平时和亲密的朋友谈论的也有点多了。

感想没什么逻辑,也不在乎什么深度,读完了总想着还是写点什么吧,也留一点印记。以后看完了书都来写写。